哈士奇如何二?
“二”有很多种,有的是智商不够、逻辑不清导致的,比如狗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就会到处闻或者用爪子轻敲地面寻找方向;而哈士奇属于后者。 “二”也是分类型的,有行为型(Behavioural)和认知型(Cognitive)的。 行为型的“二”是通过行为表现的,而认知型的则需要通过大脑的研究来证明。
Hazel等研究人员分析了16项关于啮齿动物“空间探索”实验,发现如果被试鼠缺乏好奇心,它们就不太可能找到隐藏的食物来源。而那些好奇的啮齿动物,就算之前没有找到食物,在探索过所有区域之后都会吃到美味的食物。 所以,根据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好奇心能够激发大脑的思考,从而让动物获得它想要的东西。 然而,当动物因为好奇而“误入歧途”时,它往往能意识到这个错误并重新制定策略达到目的。就像小哈丢进浴缸里想逃出来一样…… 小哈想要从“鱼缸”中逃离,就必须得把“鱼缸”推倒才能成功。于是它们会不断地尝试——推倒“鱼缸”,跌入水中,然后爬上来继续尝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它们不断思考并试出了到达目的地的新方法。
所以,小哈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其实是它们“刻意”犯的二。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二”都能像小哈这样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玩效果。很多“二”实际上是低效甚至是有害的,比如说强迫自己学习新技能或试图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做那些我们做不到或者暂时对我们没有意义的事情呢?难道这不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是自寻烦恼的行为吗? 事实上,这种“自我折磨”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潜在价值。
首先,这种努力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减少自卑感;其次,它可以增强动物的意志力,这对于它们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它可以让动物享受“克服挑战”带来的乐趣感和成就感。这种“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激励,让动物可以不断进步与发展。